小学篇
杂交水稻之父——隆平先生
左权宏远学校小学部 孙娇娇
在5月22日上午看到袁隆平逝世的消息,内心震惊。世界再无杂交水稻之父,不禁潸然泪下,有些人伟大到我们以为他们永远会在,不会有生老病死。看着视频临终前的画面,当这位老者在家人的歌声中离开的时候,定有着满心的牵挂和不舍。
隆平先生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为我们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人们说,他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黝黑的皮肤就是他每日下田留下的印记,即使是90岁高龄,也依然坚持工作。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两个梦让他从未停歇。
受人敬重的不仅是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更是一心为民的情怀,还有俭朴的生活作风,还有谦逊温和的待人。他值得人们仰望。
在袁爷爷80岁生日时,他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妈妈,稻子熟了》。信中这样说: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园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就是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却陪着孩子永远留在了田埂。因为工作却没能与母亲见上最后一面成了这位老人一生的遗憾。自古忠孝不能全,场上堆积成垛的稻草里,阳光下哔啵作响的谷子里,泛出橙黄味道的水田里,都藏着一个孩子对母亲无限的爱呀,这都是一个儿子对母亲道不完的思念呀……
他没有辜负中国人民,更不会辜负自己的爱人和家庭。在90寿辰,他的第一口蛋糕先喂给了妻子邓哲,在外出差总要先给妻子打电话。家里接通煤气,邓哲洗澡,隔两三分钟就要叫一次妻子的名字,怕她煤气中毒。对爱人的爱藏在了每个生活的细节。
虽然高龄,但他却是一个可爱的老头。没吃到自己喜欢的豌豆,也会有小不高兴。看到水里的鸭子,他会学动物嘎嘎嘎的叫声。在提到带团队不好管理时,也会抓耳挠腮。当记者说83岁高龄,他可爱地纠正到是83岁青春。90岁啦,叫90后啦,算资审帅哥。当被问到您帅不帅,他幽默回答:Handsome。
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学术报告完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的他,拒绝了媒体的采访,但是为了满足孩子们合影的要求,他笔直站立40多分, 急促的呼吸和捧着水杯发抖的双手着实让人心疼。他告诉孩子们成功的秘诀:知识是基础、汗水要实践、灵感就是思想火花、机遇宠爱有心人。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
国家送的别墅都作为了研究基地,自己住着简单的房子,里面都是陈旧的家具和摆设,但他依然内心富余。身上穿着都是几十块钱的衣服。小小的理发店在这个大城市中格格不入,唯独袁爷爷在那理发十八年。
他酷爱游泳,还是一个游泳健将,年轻的时候还是武汉游泳比赛第一名。他寄予年轻人:首先要注意身体,这是基础。他喜欢拉小提琴,在风吹过的麦浪,演奏《我的祖国》。
古有十里长街送总理,今有万人百里送袁老。你把人民放心上,人民把你高高举。那几天的武汉人潮涌动,到处彰显着这个城市的动容和温暖。群众在街头自发告别,大家不由自主地高喊口号、鸣笛、追赶灵车。不远万里送花祭奠的人群,免费拉去明阳山殡仪馆的出租车司机。长沙橘子洲头无人机灯光秀深切怀念隆平院士。风轻轻吹过,他进入了梦乡。稻菽千重浪,粒粒皆思念。致敬缅怀永远的先生。
左权宏远学校小学部 连 霞
百里太行显妖娆,云燕霞蔚秀麻田。这里山如百里画廊,水似江南秀色。奇峰屹立,山清水秀。抗日战争时期在十分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八路军和老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谱写了军民一家亲,浓浓鱼水情的感人篇章。
晋冀交界的太行腹地辽县始终和一位伟人密不可分,他就是邓小平。抗日战争的烽火邓小平和他的战友挥师挺进太行,开辟了晋冀鲁豫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这荟萃
民族精神的圣土上邓小平和他的战友生活和战斗了长达五年之久,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为军队的壮大与发展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贡献。
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日子,日军不断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实行“经济封锁”加上这一年太行山遭受了减灾和蝗灾,粮食欠收,抗日军民一天吃不上半斤粮食,只得用糠皮,树叶等充饥。有人甚至挖了白土掺进饭里填肚子,生活处于极端困难之中。
面对困难邓小平一边部队带头节约度荒,吃饭定量,并带头坚持每顿只吃一份小米野菜饭,省下粮食送给当地贫困多病的群众,一边还带头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实行自救,度过灾荒。一天清晨过后,在村边的沿河石滩上出现了七八个衣着整齐的军人,他们扛着铁锹和锄头,担着箩筐有说有笑,走在最前面的就是邓小平,正在石滩上劳动的群众没想到师首长在百忙之中还来带头垦荒。他脱掉外衣,穿着粗布衬衣挥锹掘土,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当天下午邓小平还虚心向老农请教,为大家做出了榜样。
在师长的带领下,大家把乱石滩垫成了5亩可以水浇的良田。如今,这片良田成了村里的果园,每当村民摘下丰收的果实时,禁不住会想起邓小平当年在这里开荒的情景。
说起邓小平在我们左权的故事比比皆是,其中还有一个让我记忆犹新在太行山上邓小平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每天坚持按定量供应吃饭,坚决不答应警卫战士为他增加营养的请求。平日,邓小平坚持与司令部,区党委的干部同吃一锅饭。红高粱或黑豆面加野菜树叶和在一起蒸的菜窝窝又黑又硬,大家诙谐的称为“砖头”。一次,邓小平生病了,炊事员另给他煮了一碗面条汤,被他婉言拒绝了,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八路军的干部,要像普通战士一样,不能搞特殊化。
有一回,司务长给邓小平小孩的奶妈发奶孩米,称高了一些,司务长就把称心向后移了一点,没想到这一微细的动作正巧被邓小平看在眼里。邓小平过去仔细看了下称星是15斤半,就毫不犹豫地说:“这是公家的小米,不要因为她是我孩子的奶妈就可以多一点,八路军要求官兵一致谁也不能搞特殊化!”又把小米掏回半斤,在场的干部群众无不为之敬佩。
邓小平在横跨左权七余年,居住五年之久,这里是他生命历程中篆刻下深刻印记的地方。留给左权大地的小平风范犹如一座座屹立的太行山峰不老,如一朵朵清漳浪花不息,这些点点滴滴的故事都将激励每个太行儿女牢记使命,继往开来,太行精神光耀千秋,勤劳淳朴的太行人民必须高攀历史的烛光,书写新的篇章。
太行奶娘
左权宏远学校小学部 张可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桃花来你就红,杏花来你就香,望见太行就想起娘……树高千丈根往下长,天下的娃娃谁不想娘,魂里梦里念的是你呀,我的娘亲在太行。”
左权宏远学校小学部 曹榕川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左权县宏远小学部六年级的曹榕川,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党是阳光 我是花》
小时候,当我学习唱“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这首歌时,我就在想,共产党得有多伟大,才能照到哪里哪里亮?小时候不能懂得其中的意思,但是这首歌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我也要成为像共产党一样的人,照到哪里哪里亮。
我生在左权,长在左权,红色文化基因早已浸润在我的心中!学1942年5月,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读一份来自抗日战场前线的家书,信里充满了一位丈夫对妻子和孩子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曾尽到父亲责任的愧疚之感。可谁知在发出这份家书的第二天凌晨,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山西辽县十字岭展开,面对日军包围,左权将军在成功掩护总部机关转移后,壮烈牺牲。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薪火相传,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三十年前我们的家乡穷山僻壤,贫穷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30年励精图治,8年脱贫攻坚,而今左权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条条大道贯穿四方,百里画廊镶嵌于太行山巅。红色革命故事在这里讲述,民间文化艺术在这里传承,人民幸福生活的画卷在这里展开。
在病毒肆虐举国抗击的关键时期,党员们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书写出的“中国故事”、发出的“中国声音”令世界为之震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起阻外敌,抵天灾,创幸福!交出了一份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世界史册的答卷!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作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让我们站在火红的党旗下,唱出心中的信念--
党是阳光我是花;
我要把芬芳的花香带给您;
我要把绚丽的彩虹留给您;
我要把心中的歌儿献给您!
初中篇
送84位英烈回家
左权宏远学校初中部 巨文娟
尊敬的各位领导、全体老师们:
首先请大家和我看一段视频(有关电影《集结号》的一个片段。
刚才我们看到的这段视频,就是著名的导演冯小刚执导的《集结号》中的一个片段。可大家有谁知道影片中的九连连长谷子地的原型是谁吗?对,他就是我们左权西关村人王艾甫。这位老人今年已年近80岁,人们称他为“现代义士”。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党史故事就是王艾甫老人的故事。
王艾甫出生在山西省左权县,年轻时当过兵,打过仗。他亲历过战场上的枪林弹雨;亲闻过战友们的英雄故事;亲睹过战友们在血泊倒下的场面……但这些都不是我今天要讲的话题…
今天我讲的是王艾甫老人退休后的感人故事——为84位阵亡的烈士寻亲的故事。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60年前的山西省会——太原。解放战争中的太原战役进行了七个月之久,这场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耗时最长、伤亡最大、战争最惨的一次战役。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牺牲和受伤的有四五万人,歼敌13万人。最为不幸的是,当时的部队频繁调动,战后竟有84份未发出的烈士阵亡通知书。
也许这件事对于一般的人来说,英雄已经牺牲了,让他们安息就是最好的归宿。可王艾甫老人却执意要为他们寻亲。去哪里找这每一位烈士的亲人呢?
苍天有眼,冥冥之中,那些阵亡的名单竟被退休干部的王艾甫老人发现了。他不惜花费3000元的高价,从一个商人的手中买回了这批“死人”的名单。王老发信函、打电话整整十年,华发变成白发,年近古稀之年,老人按图索骥,最终寻找到了烈士的亲属。在这其中,老人遇到过冷眼、遇到过推诿、遇到过敷衍,甚至还招人打骂……好多人不解“人已经死了,把英烈的消息告诉那些活着的亲人,那不是更加加剧了对亲人的思念吗?”可王老不是这样想的。他认为人虽然牺牲了,可这些英烈他都有妻儿、父母兄弟啊!何况我们中国人特别讲究叶落归根,魂归故里!那些烈士们是为国捐躯,为什么不能把他们的消息告诉亲人呢!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一做就是十几年。
王老用双手默默擦亮的,不仅仅是被岁月尘封的烈士的名字,也不仅仅是烈士亲人们的心,还有我们为共产主义,为劳苦大众英勇献身的革命真理。这是大写的历史,更是大写的真理!我们都应该向这位大写的好人王艾甫老人敬礼!
如今,我站在这个演讲台上!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一名新的党员,我只有俯下身子甘为人梯,为国育才,为党育人!舍小家,为大家!才能再次升华中华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的革命道义!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
走进皇甫束玉 感受家乡情怀
左权宏远学校初中部 程燕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我宏远学校程燕。
“没有抗战,哪里来的左权县?没有抗战,哪里来的左权民歌和小花戏?”这是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原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皇甫束玉老先生曾经说过的话。
皇老是左权县桐峪镇东隘口人,1942年5月25日,左权将军血洒十字岭。9月18日,辽县易名左权县前夜,皇甫束玉和其他两个同志联合创作了《左权将军》,传唱至今。60多年来,《左权将军之歌》成了左权县“县歌”,左权将军是左权立县之本,《左权将军之歌》代表的左权县人传承的抗战精神,也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今天我们走进皇老先生,就是要了解皇老的生平事迹与党性体现。一是仰之弥高。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平凡的一生,也是伟大的一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生的主要业绩是文艺抗战、教育救国。他改造旧民歌,唤醒了万千民众,所创作的《左权将军》《土地还家》等20余首新民歌代代传唱,被誉为“太行歌者”。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先生勇担国事、不忘初心,两次主持全国高等学校通用教材编辑出版工作,于1987年获全国出版界首届“韬奋出版奖”,被誉为“国家功臣”。在改革开放时期,先生老有所为,积极参加全国性日记社团组织的活动,在日记界享有崇高威望,是当之无愧的出版精英、日记领袖。
二是温润如玉。先生束身如玉,用高尚的品德约束自己。他的身上折射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信念坚定、不怕牺牲”的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科学求实、改革创新”的精神。其精神实质是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我们要学习、传承并使其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三是大道通天。此语源自先生的自传体诗歌《九十述怀》:“乐观看世界,大道可通天。”先生用高尚的品格约束自己并始终坚持人间正道,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的教育金矿,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保护、传承、学习。
今天我们学党史,传承红色文化,就是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怀有“爱学问、爱学生、爱学校、爱教育、爱国家”的教育情怀,树立“崇尚教育,钻研学问,修炼自己,成就他人”的教育理念,时刻意识到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谨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努力提升自身的学识与修养,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认真的工作态度、扎实的综合素养从事并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今天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号选手冯一航。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读红色经典,讲革命故事,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聆听党史经典故事:《人民代表---申纪兰》。
申纪兰是全国唯一一位连任13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女性,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改革先锋、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新中国成立以来100位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929年,申纪兰出生在山西省平顺县一个农民家庭。在70多年前的中国,三从四德,一直是束缚女性的精神枷锁。在平顺县,有句古话“好男走到县,好女走到院儿”,男女不平等在大山里是根深蒂固。1951年,西沟村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申纪兰当选为副社长。她上任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动员社里的妇女走出院门,和男人一样下田劳动。要使妇女离开“三台”,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什么是三台呀?就是锅台、炕台和辗台。申纪兰磨破了嘴,跑断了腿,终于让社里22位妇女下田参加了集体生产劳动。当时啊,按照社里的规定,男人下田一天要计十工分,妇女下田呢,一天啊,只计五工分儿。老五分,严重地挫伤了妇女们的积极性,于是,申纪兰就带领西沟妇女在太行山上的这个小山村,和男人们展开了一场富有历史意义的劳动竞赛,并争取到了男女干一样的活儿,应记一样的工分儿的条件。申纪兰带领西沟妇女们所取得的这场胜利,在新中国农村发展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妇女和男人干同样的活儿,挣一样工分儿的事迹登上了《人民日报》,题目就是申纪兰的一句话:《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
1954年,申纪兰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位太行山深处的普通农村妇女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1953年,申纪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出席了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1973年到1983年,申纪兰担任山西省妇联主任十年,她坚持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工作关系,不脱离劳动。
2020年5月14日,申纪兰从北京回到西沟村,把全国两会的精神传达给大家,这是申纪兰最后一次回到西沟村,6月28日凌晨1:31,老人走了。
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60多年来,她见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诞生与成长,也践行了一位人大代表的职责和使命。
奋斗一生,初心不改,满目青山化丰碑;
国家功勋,纪兰精神,一世英名贯长虹。
青年的我们,应该牢记时代使命,勇担国家重任,践行纪兰精神,共创明天辉煌!
我讲的故事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英雄浩气传千古 太行精神永流传
左权宏远学校121班 赵子菡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 号选手赵子菡。
职高篇
长征你了解多少?
左权宏远学校职高部 牛彦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同学们老师们,一场场激烈的战役,一次次紧急的会议,一组组惊人的数据,红军在极其险恶和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坚韧不拔,英勇顽强,无坚不摧,一往无前的长征精神今天仍然是鼓舞我们前进的精神力量,为当年的英雄们致敬!
抗日英雄王存喜
左权宏远学校职高部 樊志清
烽火太行 浴血辉煌
左权宏远学校职高部 91班 宋一鸣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随着一天天的长大,我逐渐喜欢上了阅读红色故事,从中我了解了近现代中国历尽磨难的风雨沧桑,也明白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争的热血豪情。
邱少云、黄继光,王进喜、焦裕禄,钱学森,钟南山、,每一个光辉的名字都让我难以忘怀;长征,抗战,新中国解放,改革开放到现在的全民抗击疫情,每段历史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大美太行,英雄左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暑假时,我和我的好朋友来到了左权县西河头村,一起去探寻一二九师一代伟人的历史足迹,重温那段波澜壮阔、浴血辉煌的英雄岁月。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民族大义面前,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1937年11月15日晚,徐向前元帅和刘伯承师长率一二九师秘密进驻辽县西河头村,一直到1939年7月,一二九师迁往桐峪,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太行的抗日烽火在这里点燃,西河头村因此也成为了太行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在这里刘邓实现历史性的握手,一二九师成功取得了长生口, ,神头岭三战三捷的重大胜利,粉碎了敌人的九路围攻,对开辟整个太行革命,根据地具有奠定性的历史意义。
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军民一家是胜利之宝,在一二九师进驻西河头的岁月中,与当地老百姓真正实现一家亲,鱼水情。
1937年,西河头的韩荷花老人与刘伯承元帅住所为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刘伯承元帅临别之时赠送给韩荷花一块银元作为纪念,七十年后中央军委主席刘华清重返太行,老人双手捧出,首长十分感动。2003年韩荷花老人仙逝,后人作了一首七律诗, 诗曰: “一二九师驻俺家,一块银元见真情。痛悼老母思刘邓,烽火鱼水满山村。”
1990年9月21日,人民共和国的元帅徐向前与世长辞。11月9日上午12时30分,载着徐向前元帅骨灰的飞机降临于西河头滩上空,左权县各级党政军民,齐聚全场,庄严肃穆。“深切怀念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元帅”的大型横幅格外显目。
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心系人民。永远和人民在一起,成为左权人民。太行人民对师长、元帅、领袖,最崇高,最淳朴,最伟大的历史铭记。
军民情谊的故事层出不穷,“邓小平冰河搭救小姐妹”“中央军委副主席的金表谁戴啦”“一碗酸菜的故事”“一块手表的故事”“一局胜棋传佳话”“老杨树的烽火学习”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是一庄庄矗立的丰碑,是军民携手抗战的缩影,是子弟兵和老百姓传下鱼水之情的历史激荡。
历史不能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历史不容忘记,建党百年 无数的优秀共产党员,前赴后继 用无数智慧和汗水甚至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篇篇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壮丽篇章。
奋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让我们坚持理想信念,坚持镰刀锤头的信仰,发奋读书,立志成才。共同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光辉照我心
左权宏远学校职高部88班 赵成功
比赛结果
此次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在校内形成了学党史、讲党史的浓厚氛围,让红色基因根植师生的心灵,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