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宏远讲堂 > 新课改之后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新课改之后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2011年12月26日 16:58:39 来源: 职高部刘涛 访问量:329

                    新课改之后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刘  涛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改革,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的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1、课程功能发生了转变。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改变了以往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的情况,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从高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实际,精选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知识,课程内容既体现其时代性,又反映其基础性,同时还强调其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3、课程设置发生了转变。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

    4、课程实施发生了变化。以往教学大纲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新课程的实施致力于学生的个性成长,使学生实现了有个性的发展。

    5、课程评价方面发生了变化。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数学教师作为课改的具体实施者,如何尽快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如何在思想和行为上尽快适应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思想

    不同的教育思想产生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教育塑造不同的人才。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是以“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是以“以纲为纲,以人为本”。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教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的灵活决策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规律、去推证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发现者”,而不是“接受者”。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

二、转变师生角色

    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

其实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着;学生不是知识点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展着、创造者。

三、重视情感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情调的只是数学的科学性,强调数学认知结构的构建,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人文性、艺术性,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造成了教学的情感缺失,仰止了数学教学功能的整体体现,着也是学生素质的一种缺憾。影响了真、善、美得有机结合统一。

新课标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这是一个根本的改变,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中心的转移。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培养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教学而言,交往时充盈于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显,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

四、转变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把数学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数学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错误地评估了学生学习数学潜力,更多的倾向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逻辑能力,却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训练和培养。

    新课程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应改变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作为考核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元的评价观。教师要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多方面观察和评价。从静态的、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从注重智力的评价转为注重多元能力的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和教学相长的过程,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评价既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五、落实因材施教,实施差异教学

     新课标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实施差异教学。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据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存在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尝试实施差异教学。所谓的差异教学,是指教师采用多种形式或手段进行教学,达到“以同求异”,“以异求同”的教学目的,其实质是培优补差的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差异教学,才能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自主发展,变被动求知为主动求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

编辑:张美英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左权宏远学校 特此声明。